- 觀點1: 洋中,擁有著眾多壯麗的自然景觀,也蘊育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洋中人對于美食的追求似乎格外地嚴格,不僅追求自然美,更講究細膩美。 洋中米粉,其中一種主要的吃法是現做現拌,也稱拌粉或燙粉。對于這道美食,洋中、虎貝、石后等蕉城西部幾個鄉鎮的人們,許多人都是從小吃到大,對它有著難忘的情結。 對于洋中米粉,許多蕉城西鄉人,也就是包括洋中、虎貝、石后等蕉城西部幾個鄉鎮的人們,大多有著這樣的童年記憶:每天清晨,許多人便拿著一個大盆子,里面放上豬油、蔥花、味精、醬油等調料,到村里的米粉店去買拌粉(也稱“燙粉”)吃。其時,店里已經有好些人,都在扎堆兒等著。只見店里猛火燒著大灶,乳白色的熱水在翻滾著,冒出騰騰的熱氣。鍋的上方則架著一個木頭和鐵制成的壓制米粉機械,店家將一團已經磨好發好的米粉團放入凹槽中,然后用力將壓桿壓下,于是,一條條筷子粗的、柔韌而筋道十足的米粉就流入鍋中,經過兩三分鐘的沸煮后,用竹篩撈出,趁熱放入裝有調料的碗內拌勻,然后再撒上腌制好的生姜絲。充滿濃郁而獨特香味的拌米粉,讓人忍不住大口吃起來。“洋中拌粉”果真店如其名:這道美食最早從蕉城洋中、虎貝、石后一帶鄉鎮傳播開來,而現在即使在蕉城城關,其大多數食客也是洋中一帶的西鄉人。這種吃法由來已久,是一種很受當地人喜愛的美食。與蕉城區的肉丸一樣,許多人從小吃到大,怎么都吃不膩,堪稱最受歡迎家常主食。但新奇的是,當地人通常只在早晨吃拌米粉,而午餐則少吃,晚餐基本不吃的,也許是其拌生姜的獨特吃法的緣故。也從旁印證了“早晨吃生姜,勝過吃補湯”的養生保健之道。有資料記載,地處閩東的寧德人口味清淡,最常用的烹調方法是“白焯”,即用清水煮,然而境內的洋中一帶鄉鎮卻無辣不歡,當地人們所崇尚的辣味亦非常特別,并非來自辣椒,而是來自生姜。“洋中拌粉”在洋中當地和蕉城城關相當出名,而外地人往往卻步,因為端上來便是“半碗米粉半碗姜”。過去,米粉店里的姜是敞開供應的,本地人往往還會覺得不夠味,再抓兩把姜絲是自然的事情,而現在,姜的價格比較高,如果覺得生姜不夠,想多吃往往還要加錢。 說到拌水粉的“伴侶”,肯定首推“豬腳凍”,其次就是“蛋花湯”。取皮厚100斤以上農家自養的生豬,宰殺后一小時內的豬腳,切片、大塊,氽水去血水,撈起清凈,后放入高壓鍋加水(漫過豬腳一些),加入適量的料酒、老抽調色、鹽巴入味,直至“吱吱”叫聲兩分鐘后,滅火冷卻,去湯中漂浮油,加入味精試味道要比平常味道咸點(以為冷凍之后味道剛剛好),冷卻放冰箱冷藏5小時湯凝固即可試用,冬季放陰涼處一晚上自然凝固,味道更佳。洋中鄉村酒席經常配合煎黃粿食用,被人們親切的稱為“情侶套餐”。“豬腳凍”也是洋中美食之一,最上層凝結著一層白色油脂,被切割成略微方正的大塊,黑紅而透亮。熱氣騰騰的拌粉與“豬腳凍”搭配一起,再加上一碗撒上蔥花的清淡蛋花湯,是洋中人最愛的早餐! 光餅,又稱繼光餅,是閩東大地上最受喜愛的漢族傳統餅類名點之一。據福州、寧德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連日陰雨,軍中不能舉灶,戚繼光便命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干糧,大大方便了作戰殲敵。后來,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食用普遍,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光餅”。閩東各地都流傳有式樣各異的光餅,由于地域差異、飲食習慣的不同,各地的光餅在技藝傳承上都有自己的創新,這使得做出來的光餅味道也都有所不同。其中,蕉城洋中的光餅以其筋道的口感,多變的風味遠近聞名。剛出爐的光餅外皮酥脆,餅囊卻質地綿軟。洋中光餅還分為甜的、咸的、帶餡的、沒餡的,這使得它可口誘人、老少咸宜。圖中右邊是咸餅;中間是有糖餡的甜餅;左邊是甜餅沒有餡的。 在洋中鎮老街街尾有一家地道的光餅店,每天慕名而來的食客總是絡繹不絕,倘若沒有提前預定,那不好意思您就得要等上半小時,這家的光餅店所做的光餅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勁道的口感,總讓人甚是想念,享譽盛名。對于光餅,香脆筋道的口感是人們對光餅的共同追求。剛出爐的光餅外皮酥脆,餅囊卻質地綿軟;放置一段時間,冷卻后的光餅會展現出它筋道的口感,將這些光餅用繩子穿成一串便利于攜帶,這就是餅胚為什么要打孔的原因。光餅風味各異,咸的(其實餡是甜的,只是當地話稱之為“咸餅”)、帶餡的、沒餡的,這使得它可口誘人、老少咸宜。由光餅為原料的菜品層出不窮,各大飯店酒家還將它作為特色菜招待遠來的賓朋。到了春節前后,又成了很多返鄉人惦記許久的小吃。平時外出旅游活動時,價錢便宜又便于攜帶的繼光餅也是當地人常帶的干糧。善于改變吃法則是中國人對菜譜的升華,把光餅切個蛤口,夾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紅、苔菜,澆點醋蒜汁,咬一口,滋味無窮。洋中人對光餅的吃法更是講究多樣,不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還要數——泥螺光餅、烏賊炒光餅,據說,長期食用光餅,對胃還有一定的養益作用。光看光餅的外形,很難將它與佳肴、名點聯系,但在時光長河中,它卻以這份樸實無華,養活了無數的軍士、百姓,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 洋中有許多獨具風味的特色美食令人難忘,遠不只耳熟能詳的洋中水粉。一桌極為地道的洋中菜肴:香酥雞卷、蟶干筍湯、黃粿煎、豬腳凍、藥膳老鴨湯、炒光餅……每樣農家菜都深深刺激食客的味蕾。洋中的蟶干筍、槽姜、黃粿、米酒、燙粉、光餅、餡餅、年糕和藥膳也十分出名。原滋原味的農家美食,這就是洋中特色農家菜。 金椒沸騰魚精選三斤以上的黑魚切片放容器加清水去血水至干凈,加入適量蜜汁佐料攪拌均勻腌制5小時以上。豆芽、萵筍、黃瓜、腐竹、涼皮清炒作為鍋底、清水煮沸倒入魚片煮熟,撈起放入鍋底上方,灑上特制佐料,潑油、放生菜。炸雞卷香酥雞卷是洋中一帶鄉村宴席的一種必備傳統小吃。洋中雞卷的做法:取五成精致五花肉,手工剁末9成爛。大容器中取一片洋中豆腐、二兩地瓜粉適量味精攪拌拌均,放入適量碾磨后的炸花生仁、氽水后的蝦仁干、姜末、蔥頭末融合攪拌均勻,干濕適度,不能太軟。然后,在桌上鋪開一副“豬網油”,從盆中取出調拌好的雞卷料,三斤攪拌后的肉末一副豬網油,包成日光燈管粗細的圓柱條即可。面蛋 八仙糕 天山綠茶,以香高、味濃、色翠、耐泡四大特點著稱,1982年評為30種名茶之一,獲烘青綠茶第三名。天山綠茶為福建烘青綠茶中的極品名茶,原產于西鄉天山岡下章后的中天山、鐵坪坑和際頭的梨坪村。主產地是從無坪山的“中心葫”延伸,東接章后,西連際頭,南達留田,北至芹嶼,分布在里、中、外天山,方圓約10千米,近百個村落。據《寧德縣志》記載,天山綠茶曾經歷一段變革演化過程。宋代生產團茶、餅茶,也生產乳茶、龍團茶。到了元、明代生產“茶餅”,供作禮品和祭祀品。1781年前后,天山所產的芽茶已被列為貢品。明、清以后,以生產炒青條形茶為主。幾經變革,到了1979年,才改制為烘青型綠茶,成為高檔花茶的優質原料。其主要特點以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以“三綠”著稱。其外形條索緊細、勻整、翠綠,鋒苗挺秀,茸毛特多;香似珠蘭,清雅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清澈明亮。該茶很耐沖泡,泡飲三四次以后,余香猶存。 周斌,字質夫(1331-1395),洋中街人。端重閑雅,襟度夷曠,聲色,貨利不以動心。領鄉薦,授建寧教授。與郡有司語,皆政教大端,非公事不私謁。云南平,撰賀表稱旨,有金幣之賜。秩滿,洪武帝召見便殿,承顧問,以質直見重。拜中都國子司業。周斌公到國子監上任后,“即不辭辛勞地課藝訓誨,偕同僚屬督導諸生,國子監常是燈火通明,吟誦之聲達于午夜。他以其“為人師表”之尊,贏得“從游三千人”,哺育出朱允炆(建文帝)、朱棣(永樂帝)、楊榮(丞相)、鄭賜(尚書)等君臣及許多國家棟梁之才。周斌公調任齊王府左長史,執掌齊王府內的內政等“秉節直,持正道”,盡職盡責輔佐東宮太子齊王,政績頗著。明太祖欽賜“國子先生”。《明史》中這樣介紹周斌:周斌(1331~1394年)字質夫,洋中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舉鄉試,授建寧教授。任上,一心興學課徒,培植后秀。他素來健談,言論風生。與郡有司所論皆政教大計,從不言及私事,彼此非公事不私謁。時值明朝初立,兵革未息,社會不寧,教育弊端頗多。為修廢起弊,砥礪學行,他嚴立教規,督誨門生;勉其振肅士風,勵志求學;對貧苦而勤奮的青年獎掖揄揚。周斌頗有知人之明,任建寧教授時,學生楊文敏出身微賤,家道貧寒,見其氣質不凡,傾力指授。一日,他對文敏說:“子器識非凡,他日之進,惜予老不及見也,宜益自勉!”文敏在他教誨下學問大進,后果成名,位居師相。周斌家訓亦嚴,孜孜課子,其子周繕精通六藝,并以善畫稱著,時人莫不服膺其識才眼力和教子有方。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明太祖派兵平定云南境內元兵殘部。翌年詔天下大慶并選拔人才,周斌撰賀表呈送,皇上閱后深感滿意,“有金幣之賜”;還在便殿召見他,詢以治國大計。他評論時政,褒善貶弊,侃侃直言,無所避忌,故以直節見重于時。十六年,周斌任國子監司業。一到位,即不辭辛勞地課藝訓誨,偕同僚屬督導諸生。國子監里常是燈火通明,吟誦之聲達于午夜。他平時嚴于律己,約度明信,誠懇而平恕,諸生無不悅服,其風范亦為士子所崇尚。十七年,召還京都,擢為齊王府左長史。他“秉直節、持正道”,盡心竭力輔佐齊王,政績頗著。數年后,因奔母喪回鄉。染疾病卒于家。周斌死后,于洪武戊寅年(1398年)十一月初一日葬于洋中鎮棋盤山,祀于鄉賢祠。欽賜匾額“國子先生”(背面“文獻之里”)。明邑人陳云鷺訪其居后,寫詩贊云:“卓行高居萬丈巔,才華器識總超前,平蠻賦獻丹楓重,太學名稱北斗懸。” 周斌遺有《學古齋集》,今已佚。
- 擴展閱讀1:廈門哪里可以露營燒烤
- 廈門可以露營燒烤的地方有:一、翔安榮杰園,二、阿忠農家樂,三、宵幫美食休閑山莊,四、悅神農莊,五、石泉山莊等。其中石泉山莊不但可以自助燒烤,還可以租地種菜,游客還能釣魚自己下廚。廈門可以露營燒烤的地方一、翔安榮杰園榮杰園是國內首創一年四季開放采摘,以高優臺灣水果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園,...
- 擴展閱讀2:湖南有哪些好吃的土特產值得品嘗?
- 湖南省是中國中南部的一個省份,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湖南菜,又稱湘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酸辣著稱,風味獨特。除了湘菜之外,湖南還有許多土特產值得品嘗。辣椒醬:湖南人喜歡吃辣,當地的辣椒醬種類繁多,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剁椒。剁椒是用紅辣椒剁碎后發酵制成的,既可以作為...
- 擴展閱讀3:湖南哪種土特產最好吃
- 以下是一些湖南的土特產:1.臘肉:湖南臘肉是湖南著名的傳統名產之一,以其獨特的口感和濃郁的香味而聞名。湖南臘肉制作工藝獨特,經過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口感鮮美,肉質細嫩,是湖南人最愛的土特產之一。2.剁椒:湖南剁椒是湖南傳統的辣椒制品之一,以其香辣鮮美而聞名。湖南剁椒制作工藝獨特,選擇新鮮的...
- 擴展閱讀4:去北京有什么紀念品可以帶回來,北京值得帶的特產有哪些
- 73+店宮御坊旗艦店>>宮御坊食品品牌旗艦店>>¥59.8全聚德北京烤鴨特產匠品800烤鴨禮盒熟食¥128月銷:4+店全聚德旗艦店>>全聚德旗艦店正宗全聚德烤鴨禮盒老字號北京特產北京烤鴨正宗¥128月銷:92+店全聚德旗艦店>>>02北京酥糖北京酥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
- 擴展閱讀5:適合送人的北京特產,北京有什么特產值得帶回去送人的 北京的特產都有什么
- 1、北京有什么特產值得帶回去送人的 北京的特產都有什么北京可以帶回去特產有以下幾種:1、北京烤鴨北京烤鴨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最正宗的北京烤鴨可以在北京的全聚德烤鴨店吃到。顏色為紅色,皮薄而脆,肉質細嫩,肥而不膩。將烤鴨切片,蘸上甜面醬和蔥絲,然后用面餅包起來吃。味道真的很棒。2、驢打滾。驢打滾是...
- 擴展閱讀6:怎樣選購西寧特產西寧特產在哪買
- 在西寧尋找特色特產,以下幾個地方不容錯過。莫家街市場,以民族特色小商品和特產為主,位于城中區莫家街,是購買特產的好去處。西寧批發市場和國貿商城則提供綜合性的特產供應,也是游客選購的好選擇。水井巷市場同樣以民族特色商品聞名,位于城中區水井巷,是小吃愛好者的天堂。紡織品大樓則位于西關大街...
- 擴展閱讀7:西寧特產在哪里買最好
- 西寧的特產批發市場遍布多個區域,城中區、城西區和城東區均設有此類市場。城中區的水井巷市場以其民族特色小商品和特產而聞名。莫家街市場同樣以經營這類商品著稱。在城西區,西寧批發市場和國貿商城是兩個主要的特產批發集散地。城東區則有西寧批發市場和國貿商城等綜合性批發市場,它們同樣吸引了眾多...
- 擴展閱讀8:在青海湖旅行,周邊有哪些值得去打卡的特產店?
- 這家特產店位于青海湖景區內,主要售賣青海湖周邊的特產,如青稞酒、牦牛肉干、藏紅花、冬蟲夏草等。這里的商品都是當地特色,可以作為紀念品或者禮物帶給親朋好友。青海湖土特產市場(西寧市湟中區)這個市場位于西寧市湟中區,距離青海湖較近,是當地居民購買土特產的主要場所。在這里,你可以找到各種青海...
- 擴展閱讀9:適合送人的濰坊特產濰坊土特產送人的有啥
- 1. 濰坊,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工藝而著稱。其中,濰坊風箏和木版年畫尤為知名,被譽為“世界風箏都”。2. 當考慮到送禮的選擇時,濰坊的特產無疑是表達心意的佳作。您可以考慮挑選濰坊風箏、撲灰年畫、高密剪紙、嵌銀紅木筷子、布老虎、聶家莊泥玩具等精致的工藝品。3. ...
- 擴展閱讀10:濰坊有哪些特產 山東濰坊特產
- 高密剪紙是山東濰坊的傳統工藝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高密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象征性強,造型樸實夸張,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其包括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
美食特產問答匯集土特產、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藝,促進美食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