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1: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苗族有悠久的歷史,遠古時,其先民居住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后遷入西南地區。
苗族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距今6 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飯菜過煮,得肉便燒"的飲食方法。由于地域廣大,自然條件不同,飲食習慣也有差別。苗民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紅薯、小麥等為輔,雜以養麥、大麥、燕麥、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煙酒茶。飼養家禽家畜,種植各種蔬菜。
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腌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卜、青菜酸、豆類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腌制各種酸味食品。在制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居住的許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干、棕子、粑粑、炒米,等等。
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魚腥草、馬蹄菜、刺花菜、鐵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凈涼拌吃。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藥,食之苦澀,但卻清涼、爽口、甘甜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
最為奇特的風味食品,莫過于吃竹蛆、蜂蛹、黃螞蟻蛋、花蜘蛛、牛屎蟲蛋、沙蛆等。黃螞蟻生長在樹上,身上約兩厘米,腰細腹大,嘴巴里有兩顆大牙,多在闊葉處做巢生息、繁殖。
苗族的烹飪方法較多,最常見的有煮、燉、蒸、炸、醮、烤、燒、烘、舂、生食、腌、炒等,其中又以燒、烤、舂、醮、生食、腌為特色。
燒,即將食物放入火中燒;烤,即將食物用竹、木棍串起,抹上佐料,在火上烘烤;舂,即把肉先切成小塊,放在木炭上烘烤熟或在火里燒熟,再回上韭菜、薄荷 、生姜、鹽、蒜等佐料。 苗家還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腸、面醬等。好吃火鍋,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鍋,進蔬菜、肉、豆腐等,邊涮邊蘸辣椒鹽水吃。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把玉米、黃豆、蠶豆、紅薯片、麥粉團、芝麻、糯米分別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來??腿说絹恚瑢⒏鞣N炸品及鹽、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沖開??腿吮仨氝B喝4 碗。
喝茶時,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則主人會一直請你喝下去。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類的瓜果雕成花、鳥、禽、魚等形狀,經過數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飲用時,取幾塊放入杯中,沖入沸水。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待客時,男女客人分開吃。長者先開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雞時,雞翅敬客人,雞頭歸長者,雞爪歸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爭相宴請。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過苗年一類的盛大節日,主寨方家家戶戶都做迎客準備,將酒放到蘆笙場或銅鼓坪上,把客人擁到寨里,由兩人舉牛角勸飲,鼓樂齊鳴,客人要一飲而盡。
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傳情,飲酒為樂。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飲,以大米、糯米、玉米、高梁等為原料釀制。泡酒則是在甜酒的基礎上摻入適量清水或冷開水即可飲。刺梨酒是用蒸熟的刺梨干摻和適量的米飯,加入自制的酒曲拌勻后,入缸密封。半月后酒化,再用木甑蒸餾,可分別得到20度、30度和50度的刺梨酒。以糯米和刺梨釀制的刺梨酒為最佳,具有消食助氣的功效。
"無酒不成禮"已是他們遵守的禮儀,酒是待客議事、婚喪嫁娶、起房建屋、逢年過節的必備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生活實踐中,苗族人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苗家飲酒,多因時間、地點和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攔路酒"、"進門酒"、"嫁別酒"、"迎客酒"、"送客酒"、"雙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轉轉酒"、"賀兒酒"、"平伙酒"、"酬勞酒"、"慰問酒"、"雞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還極為講究待客的飲酒禮節,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兩杯,謂"兩條腿走路",敬酒者雙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兩周,敬到最后一人時,雙方交杯對飲;又如以牛角杯敬酒,客人如不喝完,則"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
土家族大多居住在中國西南邊沿地區,土家族大都聚居在山里,重崗復嶺,陡壁懸崖,山多田少。以務農為主,兼事漁獵和采集,山的天地,造就了土家族取山所產,吃山所長,辦山風味,頗富山地民族的飲食文化和風情。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后的常備食品。
喜好酸辣,是土家民族飲食的一大特色,土家族有"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貓兒抓,走路腳軟眼也花"的說法。土家的菜肴講究"酸、辣、香"三字,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 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土家族平常愛把黃豆磨成漿,加入鮮青菜,當做佳肴。土家族人稱它為"合渣",也有的地方叫它"懶豆腐"。還有一些地方的土家族人則喜歡做成豆花,調上野胡椒和鹽做"豆花飯"吃。
土家族一年過三次年,六月是"小年",十二月二十八是"趕年",除夕是"勝利年"。其中的"趕年"有提前搶著過的含義,趕年的酒菜充滿"烽火硝煙":糍粑上插滿梅枝松針,上掛紗布,表示"帳篷";豬做"坨子肉",菜做"雜合菜",表示"緊迫";坐席時大門一方不設位,以"觀察敵情";一人在外執梭標肅立,以示"時刻戒備"。
土家族人過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都愛打粑粑,再用木模子印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稱"印印兒粑粑"。拜年送粑粑、臘肉等禮品。每戶要打兩三擔粑粑,過年打的粑粑兒越多,越表示家中富有。
土家族人十分好客,待客往往要大辦宴席。宴席分為"酥扣席"和"砍剁席"兩種。"酥扣席"有酥肉、扣肉等主要菜肴;"砍剁席"有蓋面肉、燉肉等主要菜肴。
土家族亦重祭掃。祭祖用豬重達四百多斤,祭神酒缸高與人齊。獻祭的對象有梅山神(狩獵神)、土地神、四官神(牲畜保護神)、五谷神、阿密媽媽(小孩守護神),以及土王祠、八部神廟、三撫宮供奉的先祖靈牌,還包括逝去的親人及孤魂野鬼之類。凡祭必殺牲畜,數家或全寨一起行動,儀禮古老,態度虔誠。對此,古書稱為"淫祀之風"。
土家族人善豪飲、飲酒和煮酒,都有民族傳統。土家族人承其先民酒藝,釀酒種類繁多,并且有特殊的喝酒習慣,謂之"咂酒"。飲用時,揭開壇蓋,兌上涼水,插入一支竹管,輪流吸飲,又甜又香,別有一番情趣。"咂酒會"古今傳名??偷?quot;進門三杯酒",客走"上馬三杯酒",無酒難以成歡會。
茶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有涼水甜酒茶,涼水蜂密茶,姜湯茶,鍋巴茶,綠茶等。在待客時,土家族人會拿出上等好茶款待遠方客人,既顯示出他們熱情好客的習俗,又反映出了土家族源遠流長的茶文化。 土家人的食禁森嚴。過年這天沒吃東西前,不準哭泣、吵架、罵人和說犯忌的話,連與"死"、"病"、"窮"、"殺"、"沒有"、"不要"、"睡了"同音的字都不能講。過年前一天忌殺生,停止到水井挑水,過年飯上甑后不許做活,吃年飯時不許用菜湯泡飯。
平日忌諱將野死的雀鳥帶回家中,不可端著碗在他人背后吃飯,使之"背時"。禁食狗肉,未婚青年忌食豬的蹄叉叉,兒童忌食雞爪和豬鼻,成年后忌食豬尾巴。
一般不吃敬過神的酒、菜、肉、飯。炊飯的火炕、三角架、鼎鍋都是"神物",禁止任何人跨越和踐踏;也不可將鞋襪衣褲和其他臟物放在灶上。 - 觀點2: 苗族食品很多.
但我最喜歡酸湯魚.
首先是選擇酸,酸有兩種:
一、番茄酸:將新鮮的小番茄洗凈,放入泡菜壇內,加入鹽和少許水,釀制一星期左右,小番茄泡爛成稠狀即可。(此種酸僅貴州有,最正宗)
二、辣椒酸:選用上等紅辣椒與老姜、蒜并將它們斬碎放入泡菜壇內,加入鹽、少許酒炮制一星期左右即可。這種也稱糟辣椒,湖南、貴州都有產(大型超市有賣,如百佳就有。注意千萬別買瓶裝的,那種糟辣椒光咸不酸)
酸湯魚的做法:
先將油制熱,放老姜絲、蒜片、大豆芽(黃豆芽)爆炒出香味,加入已準備好的酸、蒜苗、番茄片、蔥節、味精、少許鹽、胡椒面同時加入湯(最好是童子骨熬成的湯),待酸湯冒開后放入切成塊狀的鯉魚,煮熟后即可食用。
酸湯魚的特色:
湯鮮美、可口、開胃,對酒后或吸煙過度造成的胃口不佳具有特殊的開胃、養胃功效。因為魚是現煮現吃,所以極其鮮嫩。
建議:食用前,先喝碗湯~~最好配上一碗加有腐乳、木姜油、芫須的辣椒蘸水一起食用。 - 觀點3: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苗族有悠久的歷史,遠古時,其先民居住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后遷入西南地區。
苗族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距今6 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飯菜過煮,得肉便燒"的飲食方法。由于地域廣大,自然條件不同,飲食習慣也有差別。苗民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紅薯、小麥等為輔,雜以養麥、大麥、燕麥、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煙酒茶。飼養家禽家畜,種植各種蔬菜。
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腌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卜、青菜酸、豆類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腌制各種酸味食品。在制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居住的許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干、棕子、粑粑、炒米,等等。 - 觀點4: 鄂西土家族苗族地區,名菜如“小米年肉”等,別有一番風味
根據互聯網上找 你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去找當地人 應該可以解決 - 擴展閱讀1:做法,紅燒小燉肉怎么做好吃,紅燒小燉肉的家常做法
- 實用油 做法 1。蘿卜。蘑菇。肉都洗凈切片備用。2。鍋中倒油加熱后,把肉放入煸炒至白色。倒入蘿卜片和部分蔥花,繼續煸炒幾分鐘至水分出來。3。調入料酒。醬油。鹽。糖。倒入蘑菇片加水,蓋上鍋蓋用中火燜10分鐘,打開鍋蓋后,改成大火,將汁收到略干。加如雞精調味。最后撒上蔥花即可出鍋。
- 擴展閱讀2:滿口留香的小燉肉怎么做?
- 焯水是去除肉腥味的關鍵步驟,不可省略。炒糖色時要注意火候,避免糖色炒糊,否則會有苦味。燉煮過程中要保持小火,使肉質更加酥爛,而且味道更加入味。收汁時要不斷翻動,防止糊鍋,同時使肉塊更加光亮可口。按照以上步驟,你就可以做出一道色澤紅亮、肉質酥爛、滿口留香的小燉肉了。這道菜不僅適合家庭...
- 擴展閱讀3:有哪些自制豆角小燉肉的教程可以分享?
- 燉煮:加入足夠的水,水量要沒過肉塊。大火煮開后轉小火慢燉,燉至肉塊基本變軟(約30分鐘)。處理豆角:豆角洗凈后可以用開水焯一下,去除豆角的生澀味。加入豆角:將處理好的豆角加入鍋中,繼續與五花肉一起燉煮。調味收汁:待豆角燉至斷生,肉塊燉至酥爛時,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如果湯汁過多,可以...
- 擴展閱讀4:云南瑞麗特產:瑞麗翡翠
- 瑞麗翡翠交易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傣族勐卯古國。翻開《瑞麗市志》,記載于傣文貝葉經里的瑞麗,是勐卯果占壁王國、滇越乘象國、麓川王國的國都,是傣族文化的發祥地。勐卯自古就有珠寶交易。地名姐相(傣語)譯成漢語是“寶石街”,是古代進行翡翠珠寶交易的場所。瑞麗翡翠的產品特點有哪些?云南省德宏...
- 擴展閱讀5:小燉肉燴豆角土豆怎么做小燉肉燴豆角土豆的做法
- 1、食材:豆角400克,土豆100克,前槽肉200克,小蔥8克,生姜6克,花椒粉4克,食鹽8克,大豆油80毫升,水適量。2、將土豆去皮后和豆角一起洗凈,豆角瀝水放置、土豆切成滾刀塊;肉用涼水洗2-3次,待血水下凈后切塊;小蔥斜刀切片、姜片切成細絲備用。3、打開燃氣灶調到大火,鍋熱后加入80毫升大...
- 擴展閱讀6:燉肉的做法,家常小燉肉的做法,怎么做燉肉好吃
- 為什么燉好的肉,吃起來會有肉腥味,口感還很柴?今天把燉肉的方法分享給大家,一起來學學吧。
- 擴展閱讀7:如何在家里做小燉肉
- 做法:1、首先給肉上料,將肘肉洗凈,切小塊,封入保鮮袋,用菜刀背像切菜打幾下。放入盆中,加入適量鹽,雞精(如有老人就算了,這種燉肉本身就鮮),花椒粉,醬油,少許水,用手抓勻,腌制半個鐘頭后,加入一個蛋,抓勻后,繼續腌一會兒,加入適量淀粉,然后加一點植物油,抓勻。2、菜切滾刀...
- 擴展閱讀8:怎么做小燉肉
- 怎么燉肉?
- 擴展閱讀9:有哪些方法能使豆角小燉肉更好吃?
- 除了上述的烹飪技巧,還有一些小竅門可以讓豆角小燉肉更加美味:使用砂鍋或厚底鍋燉煮,可以使熱量分布均勻,食材更容易燉透。在燉煮過程中,可以適當翻動食材,防止糊鍋,但動作要輕,以免破壞食材的形狀。如果喜歡吃辣,可以在炒肉時加入一些干辣椒或者辣椒醬,增加菜品的辣味。燉煮時加入一些其他蔬菜,如...
- 擴展閱讀10:豆角小燉肉
- 1、五花肉洗凈,切小塊,開水下鍋,變色取出。2、鍋留底油,白糖適量,糖炒至變淺棕色下入五花肉翻炒至上色,加入自己喜歡的調味料翻炒入味,加入開水,小火燒20分鐘。3、土豆切塊,和粉條一起加入鍋內,10分鐘左右。4、10分鐘之后再加入豆角和黑木耳,繼續燒至水份幾乎沒有了,淋油,撒點蒜末,出鍋。小訣竅1、加入開水...
美食特產問答匯集土特產、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藝,促進美食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