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1: 1、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莊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jīng)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 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jù)《宋書》記載, 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競封為太官史,后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還有一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并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
2、黃桂稠酒
陜西的風味菜點以其所包含的豐富歷史典故和文化情趣為越來越多的游人所了解和喜愛。酒席宴上吃喝是不分家的,于是陜西最有名的飲品黃桂稠酒就開始大行其道了。到如今,從大酒店到街坊小吃鋪,到處都在賣熱氣騰騰的稠酒,以至很多西安的老人和小孩也都能給外地客說出幾句有關(guān)楊貴妃與稠酒的傳說來.
黃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釀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黃桂而得名。此酒狀如玉液,綿甜醇香,回味悠長,據(jù)說其歷史可追溯到周代的"醪醴"。經(jīng)考證,在蒸餾酒發(fā)明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們一直喝的就是這種米酒,尤其是唐代,"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此處所說的"斗酒"即是指稠酒,關(guān)于這一點近年來出土的唐墓壁畫亦可為證:1992年在長安縣南里王村出土的韋氏家族墓中,有一幅主人庭院宴客圖,圖上有兩個女童從兩側(cè)端酒上席。有考古專家指出,這畫上的酒是從旁邊現(xiàn)壓現(xiàn)端,一如李白詩"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所描繪的景象。其關(guān)鍵是一個"壓"字,即用人力使酒汁與酒糟分離開,這情景,在今日西安一些"老字號"飯店中仍然可以看到。
3、蕎面饸饹
西安城墻內(nèi)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地方名叫教場門,顧名思義,大概是當年八旗兵、綠營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門"沒有看到過,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教場門"三個字出現(xiàn)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后面還掛著另兩個字"饸饹"。
因多用蕎麥面制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饸饹。據(jù)有人考證說此食物在元代已經(jīng)有了,根據(jù)是元人王楨著的《農(nóng)書·蕎麥》節(jié)中有"北方山后,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河漏"、" 饸饹",兩者在讀音上無論按普通話還是陜西腔都很相近,也許后者是前者的轉(zhuǎn)音吧。
4、灌湯包子
賈三是西安城的名人。來到西安,你是無論如何該去品味賈三先生透徹人心的清真和美倫美煥的技藝。找到賈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賈三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號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5、陜西涼皮
陜西涼皮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diào)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這里,僅舉出幾種。
麻醬涼皮 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面粉調(diào)成糊狀,盛入特制的金屬涼皮籮里,搖支涼皮蘿使面精平平地鋪在籮底,然后放入開水鍋內(nèi)蒸制成熟。吃時,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diào)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
秦鎮(zhèn)涼皮 以大米粉為原料制成,因產(chǎn)于戶縣的秦鎮(zhèn),也叫秦鎮(zhèn)米皮。制作時把大米粉調(diào)節(jié)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nèi),旺火蒸熟。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diào)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diào)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漢中涼皮 因產(chǎn)于漢中地區(qū)而得名。由于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制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制作時,將磨碭米粉漿平鋪于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diào)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著蒜香。
岐山搟面皮 岐山縣制作的最佳。制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面筋,把淀粉搟成薄餅,上蒸籠蒸制。制成涼皮既軟又粘。調(diào)料以岐山當?shù)蒯勚频募Z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面筋絲,在一小鐵鍋內(nèi)拌合均勻,盛盤而饗客,其口味主要特點是酸、辣、香。
面筋涼皮 主產(chǎn)于關(guān)中地區(qū),加工時,要先洗出面筋,淀粉調(diào)成糊,盛入金屬涼皮籮上鍋蒸制。調(diào)制時,加入蒸烹面筋塊、時令蔬菜,調(diào)味品有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香油等,吃時別有風味。 除以上幾種外,陜西還有扶風的烙面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陜北的綠豆涼皮等等。 - 觀點2: 袁家村
- 觀點3: 攪團,陜西特色小吃,粗糧細作的經(jīng)典
- 擴展閱讀1:成都有什么好吃的土特產(chǎn)值得品嘗?
- 蜀繡:雖然不是食品,但作為成都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蜀繡也是值得購買的特產(chǎn)。它以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圖案著稱,是送給親友的好禮物。竹筍:成都周邊的山區(qū)盛產(chǎn)竹筍,新鮮的竹筍清甜可口,是許多川菜中不可或缺的食材。泡菜:四川的泡菜以其酸辣爽口而聞名,是家常便飯中常見的小菜,也是火鍋、串串等美食的...
- 擴展閱讀2:成都特產(chǎn)有哪些適合帶回去?
- 狗屎糖,超大包的口味多,價格算下來最劃算!牛肉絲 牛肉粒,一大包的肯定比小包劃算!但我還是會考慮小包裝的,有時候在車上,坐飛機時候都能過過嘴癮!個人經(jīng)驗:特產(chǎn)到處都有賣,建議到故鄉(xiāng)味四川特產(chǎn)店購買什么特產(chǎn)都很齊全而且價格實惠,別在景區(qū)買(略貴)。
- 擴展閱讀3:成都有哪些本地特產(chǎn)值得購買?
- 四川辣椒醬:成都人喜歡吃辣,當?shù)氐睦苯丰u種類繁多,口味獨特。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郫縣豆瓣醬,它是川菜的靈魂調(diào)料,用它烹飪出的菜肴色香味俱佳。成都小吃:成都的小吃種類繁多,如龍抄手(抄手)、擔擔面、麻婆豆腐等,都深受游客喜愛。許多小吃店提供真空包裝的小吃,方便攜帶,可以作為伴手禮帶給親朋好友。
- 擴展閱讀4:成都必帶回的特產(chǎn)小吃成都有什么特產(chǎn)送人的
- 張飛牛肉:張飛牛肉是四川的傳統(tǒng)名產(chǎn),以其肉質(zhì)緊實、味道鮮美而著稱。作為禮物,它既有地方特色,又適合各種人群食用。竹葉糕:竹葉糕是成都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以其獨特的口感和清新的竹葉香而受到歡迎。這是一種適合作為手信的甜點。棒棒雞:棒棒雞,又稱口水雞,是四川的傳統(tǒng)名菜。它以雞肉鮮嫩、調(diào)料豐富...
- 擴展閱讀5:在成都旅行有哪些當?shù)靥禺a(chǎn)值得推薦?
- 川繡:川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著稱。川繡作品色彩鮮艷,圖案生動,常常以自然景觀、花鳥蟲魚和各種傳統(tǒng)吉祥圖案為主題。在成都,你可以購買到川繡的裝飾品、服飾或小物件,作為紀念品或禮物送給親朋好友。蜀繡鞋墊:蜀繡鞋墊是成都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以其精美的刺繡和實用性受到...
- 擴展閱讀6:怎么使用電餅鐺制作烤肉?
- 準備材料:新鮮的肉類(如豬肉、牛肉、羊肉或雞肉)烤肉調(diào)料(如鹽、胡椒粉、大蒜粉、辣椒粉、孜然粉等)醬料(如燒烤醬、辣椒醬等,根據(jù)個人口味選擇)蔬菜(如洋蔥、青椒、蘑菇等,可選)鋁箔紙或烤盤紙(可選,用于隔離肉類和電餅鐺)肉類處理:將肉類切成適合電餅鐺大小的塊狀或條狀。用烤肉調(diào)料...
- 擴展閱讀7:合肥好吃好玩的特產(chǎn)
- 其他像是金絲棗、南美蜜橘、安吉白茶等也是不可錯過的好味道。第三段:景點篇合肥不光有美食,同時也有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合肥植物園是一個由合肥市政府主導建設的,占地面積3萬多畝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級園林。另外,還有風景如畫的四大名園(包括明孝陵、八里莊園、萬達茂等),更是讓人忌憚不已。...
- 擴展閱讀8:土豆燉肉燜飯怎么做土豆燉肉燜飯的烹飪方法
- 1、牛肉150克、土豆一個、紅皮洋蔥半個、胡蘿卜半根、鮮香菇3-4個、香蔥一根、香菜5根、大米一杯半(電飯鍋自帶)、蔥一根、姜粉一大勺、蒜末一大勺、料酒一大勺、一品鮮醬油2大勺、耗油一小勺、食用油一大勺、食鹽少許。2、步驟:將米洗凈放入電飯鍋中,倒入相對應的水,備用。牛肉、香菇、土豆、...
- 擴展閱讀9:肉炒菱角怎么炒菱角炒肉的做法
- 1、瘦肉切片,然后加入料酒、淀粉抓勻,腌制10分鐘;2、將菱角切成兩半,取出菱角肉,再切片;3、炒鍋里面倒入適量油,燒熱后,下入瘦肉片炒散,撈出;4、鍋中留底油,下入姜、蒜炒香,放入菱角一起炒,加入清水煮8分鐘,放入鹽、生抽、炒好的瘦肉片,炒勻;5、調(diào)入雞精、水淀粉,大火收汁即可。...
- 擴展閱讀10:電壓力鍋燉肉怎么操作電壓力鍋燉牛肉的方法
- 鍋里加涼水,水開后要撇浮沫直到?jīng)]有臟沫為止,將肉撈出。3、焯水后的牛肉,放入電壓力鍋內(nèi),加入小半碗水就可以,然后加調(diào)料。1勺老抽,2勺生抽,2勺醋,3勺黃酒,山楂5個,桂皮,香葉,花椒、大料適量放入調(diào)料盒,蔥一根切成段,姜切成片,冰糖,黑胡椒粉,鹽適量,攪拌一下。4、將胡蘿卜、...
美食特產(chǎn)問答匯集土特產(chǎn)、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藝,促進美食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