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1: 四川火鍋湯料配方
四川火鍋的代表自然是重慶火鍋,而它的美妙誘人之處在其味,而其味來自火鍋原湯的調制,它決定火鍋的風味,也是制作火鍋最關鍵的一環。原湯的好壞,關系到火鍋的成敗。重慶火鍋的品種較多,原湯也各有差別,但最基本的是紅湯、清湯兩種。只要掌握了這兩種原湯的配方和調制方法,處理好應注意的事項,就可調制出上等原湯。
要調制好原湯,首先要弄清調制重慶火鍋原湯需要什么樣的調味品。所用的調味品必須正宗,質量上乘,不符合要求的調味品不能調制原湯。重慶火鍋所用的主要調味品有:豆瓣(以郫縣豆瓣為上)、豆豉、醪糟汁、花椒、老姜、大蒜、元紅豆瓣、干痘椒、精鹽、哧精、料酒、麻油、胡椒粉、冰糖和五香料等。
眾多的調味品,其作用各不相同。豆瓣使原湯鹵汁顏色紅亮,產生醇和辣味和咸鮮之味,增加鹵汁的香味;豆豉增加原湯中咸鮮香味;醪糟汁增鮮壓腥,去異味,使原湯產生回甜味;花椒調味增香,壓腥去葷去臊;老姜調味增鮮,壓腥去異味;大蒜調味增香,壓腥去異味,殺菌;元紅豆瓣使原湯色紅、增味,使味具有粘附力;干辣椒增加原湯中的辣味和香味;精鹽定味、提鮮、增香、壓異味;味精增鮮增味;料酒增加原湯的回味,使味變得醇和濃厚;麻油調味、增香、降火;胡椒粉增鮮壓異味;冰糖去燥,增加回甜味;五香料去腥、去臊、調色。
重慶火鍋原湯使用的調味品,從性質上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掌握這種屬性,對調制好原湯很有必要。
屬于脂溶性的調味品有:豆瓣、大蒜、老姜等。使用這些調料,必須先用油煸炒,油量要超過味料,火力不能過大,煸炒時間應稍長一點,才能使調味品的味首充分浸出。
屬于水溶性的調味品有:料酒、冰糖、醪糟汁、精鹽、味精等,必須加入湯中,才能出味。
此外,具有揮發性的一些調味中,如花椒、辣椒、料酒等,受熱時間不應過長,也不能過短,過長揮發過度,味感減弱,過短味感不夠。對此后面還將具體敘述。
重慶火鍋的某些調味品,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刀工處理。如老姜,宜切成“筷子頭”或“指甲片”,以利出味;大蒜應拍松,以提高調味效果;干辣椒切節,以1 ̄2厘米長為好。要注意,老姜和大蒜等不宜切末,因為容易渾湯和巴鍋。
重慶火鍋使用的食油,主要有四種:牛油、豬油菜油和麻油。牛油可以增加鹵汁中的香味,保持原湯的溫度,增加用料的色澤;豬油除增加原湯香味外,可減弱用料的腥味、異味;菜油作煸炒原料和蘸味之用;麻油較少用于湯汁,多用于味碟。此外還有辣椒油、蠔油、混合油、雞油等,也都是為了增加火鍋的香味和風味。
下面介紹幾種基本原湯的調制方法。
(一)紅湯,是典型的重慶火鍋基礎湯。此湯用途廣泛,重慶火鍋大部分品種均用此湯。其特點是:口感豐富,汁濃味厚,麻辣適口,鮮香回甜。紅湯配方和調制方法很多,種有特色。下面介紹三種比較著名并被大家公認的配方和調制方法,供選用。
配方一:
清湯1500克牛油250克。
豆瓣150克豆豉100克
冰糖15克辣椒節50克
姜末50克花椒10克
精鹽15克料酒30克
醪糟汁100克
配方二:
牛肉湯1500克牛油200克
豆瓣125克豆豉45克
冰糖25克干辣椒25克
姜末50克精鹽10克
料酒25克醑糟汁150克
配方三:
雞湯2000克牛油250克
豆瓣醬200克豆豉50克
冰糖50克老姜100克
大蒜200克干紅辣椒25克
花椒25克精鹽10克
料酒100克醪糟汁100克
菜油100克麻油200克
以上三種配方,所用調料雖有差別,但做成后基本上都是正宗重慶火鍋紅湯的滋味。
紅湯的具體調制方法是:
先將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牛油或菜油等)燒熱后,加豆瓣、姜片(老姜拍破)豆豉,煸出香味并呈紅色,爾后下湯,燒沸后下料酒、醑糟汁、辣椒、花椒、鹽、冰糖等熬制,待湯汁濃厚、香氣四溢、味道麻辣回甜時,便可舀入火鍋中使用。
調制紅湯還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湯汁表面的浮沫,與油混在一起,必須撇去。其方法是:用勺背輕輕沾取,讓浮沫沾在小勺背上,然后除去,以免將油撇掉。二是要中途嘗一下味道。若咸味不夠,酌量加鹽;若麻辣味不濃,再加點豆瓣、花椒、辣椒;若發現太辣或太咸,可加冰糖或淡湯。經補充調味,使火鍋的味道更符合食者的要求,更突出正宗重慶火鍋的風味。
上面介紹的配方,適用于火鍋店、火鍋酒樓。一般家庭可采用以下簡易配方:
豬肉湯1500克牛油250克
豆瓣125克白糖30克
姜50克花椒10克
精鹽15克黃酒50克
此方實用簡便,香味稍弱,但基本風味仍然較濃。
(二)白湯,即清湯鹵,用途也廣,如鴛鴦火鍋、清湯火鍋、滋補火鍋等均用此湯,也是重慶火鍋的基礎湯。其特點是:鮮味濃郁,湯汁較清,爽口適宜,不燥不膩,但制作過程比較復雜。下面將其配方和調制方法介紹如下:
“清湯火鍋”清湯的熬制方法
熬制清湯火鍋的清湯分為吊湯、掃湯二個步驟。(1)吊湯
原料(以食用2500克葷料、2500克素料為例):
雞肉1000克
豬骨1000克
豬排骨1000克
老姜50克
料酒50克
1、將吊湯的原料用清水漂洗干凈,然后放入開水中“出一水”后,再用清水洗凈。
2、原料放入鍋中,摻水5000克,先用大火燒沸,打去浮沫后改用小火吊出鮮味即可。(2)掃湯
原料:
雞脯肉150克
鹽10克
胡椒粉4克
豬凈瘦肉200克
味精4克
制作:1、事先舀出500克吊制好的鮮湯進行冷卻。然后將雞脯肉和豬凈瘦肉捶成絨狀,分別用250克鮮湯解散肉絨。
2、鮮湯置火口上燒沸,下鹽、胡椒,先將豬肉絨倒入湯中,用瓢攪勻,待肉絨浮于湯面時,把鍋移至小火上,保持微沸,五分鐘后用漏絲瓢撈出肉絨,再次將湯燒沸,下雞絨于湯中,用瓢攪勻,待雞絨浮于湯面后,把鍋移至小火上,保持微沸,再將雞絨擠壓為一坨,在湯中熬制。上席時,撈去雞絨,放味精即成。
熬清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所選的吊湯原料一定要新鮮、無異味,否則會使湯味不鮮不醇。
2、為使湯能夠味鮮味厚,吊湯時應一次加足水分,千萬不要中途另加冷水,不然會使味感減弱。
3、千萬不可用大火長時間沖吊,這樣會將湯沖呈乳白色,而使湯不清了。
4、掃湯的肉絨一定要用冷鮮湯解散,這樣也可避免減弱湯的鮮味。
5、在掃湯時應隨時去掉湯面的油珠和浮沫。
上述制法,適用于專業火鍋店,一般家庭難以做到。家庭制作可采用以下簡易配方和制法:取鯽魚5條,去鱗、去鰓、剖腹,治凈,放入鍋中,倒入清水2500克,加生姜,用口火慢慢熬制,待湯有鮮味時舀出備用。另用母雞肉、豬排骨、棒子骨各1000克,入鍋加水熬湯。然后將魚湯、雞湯混合,加鹽、胡椒粉等調料即可。如不專門熬湯,用肉湯、骨頭湯亦可,但味稍差。
用清湯需另加胡椒粉、鹽、味精以及蔥、姜、花椒等,以輔助調味,加的品種及數量可根據火鍋種類和食者口味確定。
(三)、“毛肚火鍋”鹵汁的熬制方法
熬制火鍋的鹵汁可以分為吊湯、腩味、熬味三個主要的步驟。
(1)吊湯
原料(以食用2500克葷料、2500克素料為例):
牛骨1000克
牛肋巴肉500克
制作:先將牛骨及牛肉用清水漂洗干凈,然后放入開水鍋中“出一水”(將原料整理清洗后,投入沸水中氽到一定時間以除去腥、臊、膻等異味時撈出。)再用清水洗凈,放入鍋中,摻水約3500克,用大火燒沸,撇去水面上的浮沫,續改用小火慢吊至出鮮味,最后撈去湯中的骨、肉等,即為火鍋的原湯。
吊湯時,如無牛骨可用豬骨代替;如無牛肉可用豬肉或雞肉代替。
(2)腩味、熬味
原料(以食用2500克葷料、2500克素料為例):
郫縣豆瓣200克
花椒15克
鹽25克
干辣椒50克
元紅豆瓣100克
冰糖15克
豆豉25克
老姜75克
味精250克
牛油150克
醪糟100克
大蒜75克
鮮湯3000克
豬油150克
制作:
1、將應用調輔料備齊,該洗的要洗凈,該進行刀口處理的要改好刀。
2、取鐵鍋一口置爐火上,下菜油燒至四成油溫(約100 ̄120℃)時,把干辣椒入油鍋稍炒,待色呈棕紅色撈起(如是整條辣椒,撈起后要用刀鍘成“指甲”碎片)。鍋中另下牛油、豬油,待五成油溫(120 ̄150℃)時放入郫縣豆瓣、元紅豆瓣腩炒至香味四溢,油呈櫻桃紅色時下老姜、大蒜腩出香味。
3、待老姜、大蒜腩出味之后,摻進鮮湯,用大火將湯燒沸,再放進豆豉、醪糟、川鹽、冰糖熬制,至味醇正后,續下入辣椒和花椒熬出麻辣味。臨燙食時下入味精,打去湯面上的浮沫,即成原鹵汁。
(3)腩熬鹵汁應意以下幾點:
1、在腩炒郫縣豆瓣、元紅豆瓣時,要注意爐火的大小,要炒勻炒轉,千萬不能使豆瓣巴鍋焦化。
2、掌握好各種調味品的投入量。因火鍋鹵汁的特點是先定底味,逐次加味,所以,添加調味品應當采取逐步加味的方法,不能一次加得過多。其中,特別要注意冰糖和川鹽的投入量,冰糖放得過多,會使甜味過重,影響“略有回味”這一特點,川鹽放得過多,雖然可以用摻入鮮湯的辦法來解決,但是湯摻多了,鹵汁的濃度就會被沖淡。因此,凡熬鹵汁時均應不時地嘗味,根據味感,適度下入調味料。
3、要保持鹵汁的濃度、味道的醇和及色澤的紅亮,還應注意原料和調味品要留有余地。因火鍋在燙食時,投入的原料較多,而且有些原料是愈燙汁愈清,如毛肚、鴨腸、腰子等;有些原料是愈燙汁愈釅,如肝片、血旺、腦花、脊髓等。它們在入燙時均要吃味,即帶走鹵汁中的味,燙食一段時間就會失味。為了始終保持住鹵水中味的濃度和醇和,應該不失時機地根據鹵汁中味的損失程度加入調料、油脂和原鹵汁。鑒于此,所以凡熬原鹵汁,應多熬一倍或兩倍甚至三倍以上,作為備料以供添加。燙食中切忌往鹵汁中加開水,那樣只能愈加味愈淡,愈淡愈沾不上味。
4、對鹵汁的味要因人、因時、因物、因地而異,靈活變化。
所謂因人而異,是根據用餐對象的需要而確定味別。火鍋雖然使用的是麻辣這一味別,但也有強弱的區分、濃淡的差異。一鍋鹵汁,雖事先已經調配好,但是,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根據入燙者的要求進行添加。麻味不夠,就加一點花椒;不辣,就加一點腩好的郫到豆瓣和碎辣椒;咸了,就摻入一碗鮮湯,使咸味減弱……。強弱、濃談全部取決于就餐者。
所謂因時而異,則是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調制火鍋鹵汁時,對順應季節而適度變化是十分重要的。盛夏,因氣候炎熱,麻辣味相應有所減弱;嚴冬,因氣候寒冷,麻辣味就相應有所增強,這一減一增都是在不影響其傳統風格的前提下實施的。
所謂因物而異,就是充分利用各種調味品的優點來達到最佳調味效果。一種調味品,雖然都呈現出它自己的味感,但是由于產地的不同、規模的不同,而使同樣的味也有強有弱。如花椒,雖都能產生麻味,但在選擇時卻不是盲目地選用,而是擇好而從,有些花椒,看起顏色紅,聞起格外香,熬出的麻味卻較弱。因此,選擇火鍋調味品應將它們的性能搞清楚,以達到即節約成本,又調好味的目的。
所謂因地而異,就是因地區不同(實質是口感和味覺的差異),因地制宜調制火鍋鹵汁的麻、辣、咸、甜幾個味覺。正如川菜一樣,有的誤認為川菜即是麻辣,只要是麻辣就是川菜,這實質是大錯而特錯。我們說川菜是有麻辣,是指川菜中有的菜式按正宗的調味,例如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確實令有的食者接受不了。正因為川菜有因地而宜,巧用麻辣,善用麻辣,而博得國內外食客的贊譽。風靡世界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以麻辣調料出名的“重慶火鍋”出是如此。重慶火鍋遠渡日本,并被載入世界名菜集之中。可見重慶廚師調味使用麻辣不僅有技,而且巧、善結合,給人以“不能言傳,只能意會”之感。
隨著搞活經濟的不斷開展,烹飪技藝也采取了橫向聯合,技藝交流,輸出、引進等一系列措施,火鍋,作為重慶中一個有名的品種而伴隨著重慶菜的輸出傳到了全國各地,倍受贊譽。這是為什么?這是根據不同口味,按需調味。當人們還不適應麻辣味時,可適量減少麻辣調味品的投入量,而增加糖或醪糟,以增加回甜味。只要加入的味料,食者感覺到有麻辣之味,并覺得適口、滿意,即有風味、又有特色就行了。
目前,在熬制火鍋鹵汁時,還有不少的方法:有的辣椒不經過油腩香,直接下辣椒入鹵汁中熬味;有的只用郫縣豆瓣不用元紅豆瓣;有的豆豉宰碎脂溶后再熬味的。這些方法經作者多次實距比較,效果均不及前面敘述的方法好。 - 擴展閱讀1:學中餐還是西餐?
- 1.中餐講究色、香、味的統一與融合,食物不僅看起來美觀,聞起來讓人食欲大振,吃起來更是贊嘆不絕。而西餐講究的是營養之間的合理搭配,他們考慮更多的是食物所含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多少,以及每天這些營養物質...
- 擴展閱讀2:中餐廳東方味道游戲里面的廚師有沒有周深
- 沒有,中餐廳游戲官網下載專區為各位帶來了中餐廳同名手游,根據同名熱血美食綜藝節目改編的中餐廳游戲經營類中文版,為大家還原了節目中的玩法,不過在這里玩家將擔任店長,和明星一起經營餐廳。
- 擴展閱讀3:北方中餐烹飪怎么樣啊?
- 北方的中餐特別好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都非常地道,煎炒烹炸涮,樣樣俱全。
- 擴展閱讀4:學中餐好還是學西餐好,深圳新東方學校怎么樣?
- 您好,個人認為中餐和西餐都非常不錯,關鍵在于你個人喜歡中餐還是西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你喜歡的,你才會列認真的去學習。想愛好當作事業來做與把事業當 好來作,結局是不相同的。
- 擴展閱讀5:東方國際酒店中餐廳怎么樣
- 去的是頂層的旋轉Buffet,忘記是98/位or88/位,個人感覺除了旋轉餐廳的噱頭以外,完全沒有什么好吃的,莆田又沒有什么漂亮的夜景,上去也只是覺得浪費錢,沒啥好看的,鮑魚羹淀粉很多,吃不慣,完全沒有特色,飲料也只有雪碧...
- 擴展閱讀6:現在學西餐好還是學中餐好
- 首先看看中西餐的影響力,在國內,很顯然中國吃飯當然以中餐為主,偶爾吃吃西餐只是換下口味而已,中餐廳遠遠多于西餐廳。從就業形勢看,中餐廚師選擇面廣,明顯比西餐廚師更容易就業。那為什么也有不少小伙伴從事西餐呢?西餐...
- 擴展閱讀7:繼老干媽之后,為何又一中國“特產”黑蒜在美國火了?
- 盡管已經腌制了這種黑蒜,但其營養價值卻很高。 其中包含許多微量元素,因此外國人會喜歡它。因此黑蒜繼老干媽之后在美國火了。
- 擴展閱讀8:倫敦有哪些好吃的中餐館?倫敦中餐廳推薦?
- 如果一群人去吃飯,最好提前和主人約好~都爹利會館 | Duddell's地址:倫敦SE1 9RY圣托馬斯街9A號這家餐廳在倫敦和香港都有分店。可以說是集西方精致菜肴與東方傳統口味于一身的最佳餐廳。好了,說了這么多,你可能明白...
- 擴展閱讀9:中餐宴會的冷萊份量有什么規定?
- 細節十:假如,純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夠的情況,酒瓶放在桌子中間,讓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個一個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沒酒怎么辦? 關于敬酒 1.主人敬主賓。 2.陪客敬主賓。 3.主賓回敬。 4.陪客互敬。 記住:作客絕不能喧賓奪...
- 擴展閱讀10:北方學校中餐專業怎么樣?
- 其實不管你學什么專業,只要喜歡學用心學。都是不錯的選擇。中餐專業只要你學到精,把其中的精髓掌握起來。到國外開個中餐館。還是比較好的收入也是很客觀的。祝你學業有成。
美食特產問答匯集土特產、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藝,促進美食文化傳播!